一、混凝土基礎施工技術
混凝土基礎的主要形式有條形基礎、單獨基礎、筏形基礎和箱形基礎等。混凝土基礎過程中,分項工程主要有鋼筋、模板、混凝土和混凝土結構縫處理。
(一)單獨基礎澆筑
(1)臺階式基礎施工,可按臺階分層一次澆筑完畢(預制柱的高杯口基礎的高臺部分應另行分層),不允許留設施工縫。每層混凝土應一次灌足,順序是先邊角后中間,且應使混凝土充滿模板。
(2)澆筑臺階式柱基時,為防止垂直交角處可能出現(xiàn)吊腳現(xiàn)象,可采取如下措施:
在第一級混凝土搗固下沉2~3cm后暫不填平,繼續(xù)澆筑第二級,先用混凝土沿第二級模板底圈做成內(nèi)外坡,然后再分層澆筑。外圈邊坡的混凝土于第二級振搗過程中自動攤平,待第二級混凝土澆筑后,再將第一級混凝土齊模板頂邊拍實抹平。
搗完第一級后拍平表面,在第二級模版外先壓以200mm*100mm的壓角混凝土并加以搗實后,再繼續(xù)澆筑第二級。
(3)為保證杯形基礎杯口地標高的正確性,宜先將杯口底混凝土振實并稍停片刻,(初凝前)再澆筑振搗杯口模內(nèi)四周的混凝土,振動時間盡可能縮短。同時還應特別注意保證杯口模板的位置不被移動,應兩側對稱澆筑,以免杯口模擠向上一側或由于混凝土泛起而使芯模上升。
(4)高杯口基礎,由于臺階較高且配置鋼筋較多,可采用后安裝杯口模的方法,即當混凝土澆搗至接近杯口底時,再安杯口模板后繼續(xù)澆搗。
(5)錐式基礎,應注意斜坡部位混凝土的振搗質量,在振搗器振搗完畢后,用人工將斜坡表面拍平,使其符合設計要求。
(二)條形基礎澆筑
根據(jù)基礎深度宜分段分層連續(xù)澆筑混凝土,一般不留施工縫。各段層間應至少在混凝土初凝前相互銜接,每段間澆筑長度控制在2000-3000mm距離,做到逐斷逐層呈階梯形向前推進。
(三)設備基礎澆筑
一般應分層澆筑,并保證上下層之間不留施工縫。每層混凝土的厚度宜為300-500mm。每層澆筑順序應從低處開始,沿長邊方向自一端向另一端澆筑,也可采取中間向兩端或兩端向中間澆筑的順序。
(四)基礎底板大體積混凝土的振搗
1、大體積混凝土的澆筑
大體積混凝土澆筑時,應保證結構的整體性和施工的連續(xù)性;采用分層澆筑時,應保證在下層混凝土初凝前澆筑上層混凝土。澆筑方案根據(jù)整體性要求、結構大小、鋼筋疏密及混凝土供應等情況,選擇全面分層、分段分層、斜面分層等方式澆筑混凝土。
2、大體積混凝土的振搗
(1)混凝土應采取振搗棒振搗。
(2)在初凝以前對混凝土進行二次振搗,排除混凝土因泌水在粗骨料、水平鋼筋下部生成的水分和空隙,提高混凝土與鋼筋的握裹力,防止因混凝土沉落而出現(xiàn)的裂縫,減少內(nèi)部微裂縫,提高混凝土密實度,使混凝土抗壓強度提升,從而提高混凝土抗裂性。
3、大體積混凝土的養(yǎng)護
(1)養(yǎng)護方法分為保溫法和保濕法兩種。
(2)養(yǎng)護時間。大體積混凝土澆筑完畢后,應在12h內(nèi)加以覆蓋和澆水養(yǎng)護。采用普通硅酸鹽水泥拌制的混凝土養(yǎng)護時間不得少于14d;采用礦渣水泥、火山灰水泥等拌制的混凝土養(yǎng)護時間由其相關水泥性能確定,同時應滿足施工方案要求。
4、大體積混凝土裂縫的控制
(1)優(yōu)先選用低水化熱的礦渣水泥拌制混凝土,并適當使用緩凝減水劑。
(2)在保證混凝土設計強度等級的前提下,適當降低水膠比,減少水泥用量。
(3)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溫度(入模溫度宜為5~30℃),控制混凝土內(nèi)外的溫差(當設計無要求時,控制在25℃以內(nèi))。降低拌合水溫度(拌合水中加冰屑或用地下水),骨料用水沖洗降溫,避免暴曬。
(4)及時對混凝土覆蓋保溫、保濕材料。
(5)可在基礎內(nèi)預埋冷卻水管,通入可循環(huán)水強制降低混凝土水化熱產(chǎn)生的溫度。
(6)在拌合混凝土時,可摻入適量的微膨脹劑或膨脹水泥,使混凝土得到補償收縮,減少混凝土的收縮變形。
(7)設置后澆帶。當大體積混凝土平面尺寸過大時,可以適當設置后澆帶,以減少外應力和溫度應力;同時,也有利于散熱,降低混凝土的內(nèi)部溫度。
(8)大體積混凝土可采用二次抹面工藝,減少表面收縮裂縫。
15871387897
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(qū)中南路3號